据相关资料记载,1949年,黟县全县种植苎麻面积246亩,产量9850公斤。1957年,麻园面积555亩,产量4.34万公斤。后生产不稳定,产量有升有降。到1985年,全县种植面积687亩,比1949年增加1.8倍,产量7.5万公斤,比1949年增加6.6倍。红旗乡是黟县内苎麻的主要产区,麻园面积和苎麻产量约占全县40%;其次是碧阳镇和西武、龙江、东源3乡;碧山、际联、柯村、渔亭4个乡(镇)也有少量种植。黟县苎麻单产高,质量好;自五十年代以来,即被列入安徽省重点产麻县之一。因为黟县的苎麻和麻布生产进一步发展,曾一度在西递成立苎布厂,后又成立县麻纺厂,所以,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
麻布所用的原料是苎麻,属荨麻科植物,喜温带和亚热带气候,有“天然纤维之王”的称誉,。苎麻在房前屋后和山上都可种植,稍加管理即可。因此,也有人叫它野麻、野苎麻、家麻、白麻,地方不同叫法也不一样。春天种下后,一年可收割二到三次。苎麻收割后留下树头,每年就会自然生长。
黟县麻布手工制作自20年代以来一直沿袭“脱胶沤渍、搓绩麻纱、上车纺布”的手工传统机械阶段。
沤渍脱胶:在割回苎麻株之后,将麻皮剥下,放在流动的清水里沤渍自然脱胶,剥去外皮,用刮麻刀修理两端,以便苎麻纤维的粘接。
搓绩麻纱:用手指将脱胶的纤维粘片分劈成细长的麻丝(缕),逐根粘接,搓动麻丝,续接成麻纱。乡间老人、妇女、儿童,多能绩麻。
上机纺布:民间常说麻纺线很麻烦,可谓“一丝一线皆辛苦”。在木制手工纺织机上,安置好“经”纱、“纬”纱,来回穿梭织麻布。麻布的织成,工艺流程复杂,有穿扣、排纱、梳纱、上浆、吊维、开织、下机、浸漂、折叠、压布等十几道工序,费力劳累,多为男子操作。
在古徽州,以前麻布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。20世纪80年代之前。麻布一般制作成的装谷子布袋,因为稻谷不会粘在布袋上,遇到雨天时,布袋也不会吸水,轻便耐用。还有县城里的织布厂里,还用麻布染成青色制成的劳动服,凉爽,容易吸汗,不舒服的是麻布粗糙,容易摩擦伤及皮肤,现在几乎没有人穿了。如今,麻布的许多用武之地,大概只有在用于丧事,即老人过世,儿孙等均要披麻戴孝习俗中了。
随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,各种最新机织衣著面料的快速面世,塑料编织袋一类生产生活用品的迅速占领农村市场,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,由于所用的原料苎麻胶质重,成麻粗糙不规则,制作又颇受天气影响,织布耗时费力,投入产出比较低效,因此无法与机器大规模生产的新布料比拟,市场空间受到严重挤压。在当下的黟县利源村,许多年青人不要说整个麻布制作手工传统工艺流程未见过,就是土麻布机也没有摸过,更不要说懂一点麻布手工制作传统技艺了。如今,麻布制作已成了一项古老的非遗传承手工技艺的“活化石”,被装进历史的陈列室。
图片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,若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